[格言宝藏论释] 茅塞顿开 & 一生受益(11)第五品 观察恶行(中)
第五品 观察恶行(中)
劣妻恶友及暴君,此三谁人肯亲近,
猛兽横行之林中,智者谁人常安住?
卑劣的妻子、邪恶的朋友以及残暴的君主,这三者谁人肯去亲近呢?在猛兽横行的森林中,有智慧的人谁会在那里常时安住呢?
龙树菩萨说:“禀性报怨如杀者,欺轻夫主如男偶,纵使片物必行偷,宜可弃兹三贼妇。”做妻子的如果好吃懒做,心胸狭窄,出点小事也会大吵大闹,充分体现“泼妇”之特性,说明她是卑劣之人。有的对家里亲人如同怨敌一般,抱怨不休,轻则打骂,重则提刀砍杀,对丈夫更是常加欺辱,丈夫就象她的木偶一样毫无自由,或是贪欲心极重,瞒着丈夫盗取家里哪怕是很微小的东西,更不要说贵重的物品了。这样的妻子一定要舍弃。
邪恶的朋友自私心重,唯利是图,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卖友求荣”。此类事例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与之相交即应如毒蛇一样防范。如言:“在欢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一旦认识到朋友的恶劣行径,一定要如敝帚般舍弃。莎翁说:“朋友间必须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至于暴君不能亲近的理由在前颂已明示,故不再赘述。亲近以上三类人,非但无益反而会引来无穷的后患。比如在森林中遍布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它们横行霸道,四处寻觅猎物,一旦发现,它们就会发起猛攻,将其碎尸万段,分而残食。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吟诗作画、悠哉悠哉地安然居住呢?他们定是刻不容缓地离去,绝不会让这些残暴的家伙对自己制造违缘。如《君规教言论》中所说:“远离傲慢之愚者,昏庸暴君与劣妻,一切恶劣之环境,则已获得诸安乐。”
傲慢令人变无知,贪欲令人变无耻,
若常轻视自眷仆,则此长官定衰败。
傲慢之敌会使人变得无知,无止境的贪欲则会令人变得寡廉鲜耻。一个长官若常常轻视、欺凌自己的眷仆,那么他一定会遭到衰败。
傲慢令其主人不见自己的过失也不见他人的功德。如果自傲而轻人,自信而自满,即已将自己封闭,不向外面吸收可贵的精神食粮;也即是对朋友关门,拒绝他人的批评和意见。这种人如若拥有智慧、学识或功德会使他骄傲自满,除了自己以外,眼中看不见别人,如实固步自封,他的特长就逐渐退失,最后成为愚人。大作家海明威说过:“炫耀广博见识或渊博学问的人,是既没有见识也没有学问的人。”
傲慢和贪欲都是烦恼,本质相同而作用有别。贪欲使人变得无耻,可以从两方面讲,一是贪人,二是贪物。为满足自己的贪心,人们抛弃了世间的准则也放弃了对佛法的遵奉。其实贪心大的人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即是世人所呵斥的“贪得无厌”,他们会无羞耻地做出种种伤天害理、违背道德良心的事。
做为君主或长官,若不以德治天下,常常对自己的眷属加以凌辱,无故责罚、打骂等,那么他的事业、地位、名誉很快就会遭到衰损,甚至丧失生命。以前,印度有位叫真空巴的国王,他有两个儿子,小王子自知当国王的希望渺茫,志愿修道。征得父王同意之后,他离开皇宫进入人迹罕至的密林,专心修持外道仙人的苦行。时日不长,国王驾崩,太子继位后不久也死去了。俗语说:“国不能一日无君。”群龙无首的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迎请潜居深山的小王子回宫继位。初时小太子道心坚定不愿下山,但经不起大臣们的屡屡哀求,遂回宫登上了国王的宝座。新国王淫欲心猛厉,为了满足贪欲,他立下了邪恶的法规:“国中未婚的女子,国王都拥有初夜权。”手下大臣极为反感,纷纷对他善言劝诫,但这位贪心炽盛又傲慢无知的国王根本听不进去,一怒之下将劝告他的大臣杀死。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一天,一个女人在众人面前裸体奔跑且站着小解。人们都指责她不知羞耻,可她却说:“大家都是女人,有什么不好意思,你们这些女人能站着小便我为什么不能?”旁人说:“我们明明是男人!”那女子立即反驳:“不!这个国家只有国王一个人是男人,否则你们怎么会容忍自己的妻子、姐妹和女儿受侮辱呢?国王的行为比我更可耻,你们为什么要忍受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早已忍无可忍的臣民冲进王宫,消灭了这个荒淫无度的暴君。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集傲慢、贪欲和轻视下属的过失于一身,因此成为一个无知无耻、终遭衰败的可怜虫。
有利之语说者少,听受彼言更为少,
高明医师极难得,遵医嘱行者更少。
能说有利语言的人很少,而听受良言的人就更少了。医术高明的医师极其难得,但能谨遵明医嘱咐疗病的人更少。
俗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耳中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语,心中经常想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这才是磨炼自己德行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话句句中听,遇到的事件件顺心,那就如同把自己泡在了毒酒中。但世间上,能说有利言辞的人少之又少。比如某人行为越轨,有失检点,旁观的人会教育他、帮他改过吗?经验告诉我们,世人多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更有甚者看到别人做坏事,犯错误乃至堕落时,他会兴灾乐祸地手舞足蹈,又怎么谈得上对人说有利之语呢?说有利语者如此鲜少,而能接受别人的善语而乐意改正错误的人就更少了。人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自满,总以为自己对,好象真理都在自己手里;总以为自己有能力,别人都不行,好象世界上没有自己,地球就不会转动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听受那逆耳的忠言呢?比如时下能传讲佛经教理的真善知识已是很难得,但是再看看听闻的人又有多少?卑劣之徒持邪见为正见,对真理的语言丝毫也听不进去。
说利语者和听受彼言者之间的关系,同高明医师与遵医嘱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从古至今高明的医师如华陀、扁鹊等应世神医屈指可数,但面对此等药到病除之神医,身患恶疾的病人又有几人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违犯禁忌呢?太少!太少!最终自食其果,苦上加苦。佛在世时,一时与诸比丘共住曼嘎达圣城。由于种种因缘佛示现生病,继而舍利子,提婆达多以及诸比丘都病了。鉴于这种情况,当时最高明的医生——耆婆详细诊断后,为佛开了二两药,其他人只有一两。此时提婆达多不高兴了,他想:果达玛(佛陀之名)有什么功德要吃二两,我和他一样是王族种姓却只能吃一两,这太不公平……。于是他吃了二两药,但因他不具足佛的功德,所以药力发作,他巨痛难忍而在地上扭曲翻滚。无奈,又请来耆婆医生,然而医生也束手无策,他说:“药可以治病,但若用药过度,便会转成无药可治之病。”提婆达多疼痛难忍,只好请佛加持。佛将手置于他的头顶说:“如果我对常损害我的提婆达多和我亲生之子罗睺罗没有丝毫偏袒、分别之心,如是愿他的病马上痊愈。”因佛早已远离贪嗔等烦恼,对一切众生都平等对待,以谛实语的加持,故而提婆达多的病当下痊愈。
过越狂妄自大者,不断遭受诸痛苦,
狮子极为傲慢故,狐狸让它背象体。
过分狂妄自大的人,将会接连不断地遭受诸多痛苦。正如狮子极其傲慢的缘故,而被狡猾的狐狸利用,让它背大象的尸体。
在嫉妒和傲慢恶魔的毒害下,人会显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由此便会遭受诸多痛苦。如楚霸王项羽也正是因为自尊自大的原故而痛失天下,暴尸荒野。狂妄之心,人皆有之,但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过分狂妄便会自吹自擂,忘乎所以,结果又常常是精力耗尽,原形毕露,或因能力有限,夸下的海口无法自圆其说而受人惩治,终将陷入无尽的烦恼痛苦之中。
狮子傲称兽中之王,但也因为狂妄自大而中了狐狸的奸计,为其当了一回“苦力”。曾经狮子杀死了一头大象,当它正津津有味地美餐之时,狡猾的狐狸厚着脸皮上前撕了几块肉。狮子有点不高兴,却故意逗狐狸说:“这象肉你怎么有权利享用?不过你若能将这一整块象尸背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就不治你的罪,并且将这头象尸赏赐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狐狸受了讽刺,脸上火辣辣地一阵痛,认为狮子太狂妄了,决心报复。于是它大大咧咧地说:“好吧!我这就把它背走,不过您要在后面为我唱颂歌。”狮子大惑不解:“凭什么要我为你唱颂歌?”狐狸说:“您真不知道?”狮子摇摇头。狐狸神秘地说:“有一部论典中讲,能背象体行走的野兽是高贵的,而那些不能背象体的劣等野兽则应跟在后面为它大唱赞歌,这样,天神才会生欢喜心。现在我要背象体,只有委屈您……”狮子暗想:如果我为它唱赞歌,岂不成了卑劣者?若消息传出去,我还有什么脸面当兽王呢?想到这里它对狐狸说:“既然论典中有这种说法,我身为最高贵的兽王,自然应该由我来背象体才对。如此你跟在我身后唱颂歌。”说完他就背起象体得意地往前走……。无有智慧又狂妄自大的人就象狮子一样可怜、可笑,终究要感受无量的痛苦。
乌鸦埋藏之食物,或为恶人谋福利,
或于瘠田撒种子,此等望多受益少。
乌鸦埋藏的食物,或者去帮恶人谋求福利,或是在贫瘠的田地中撒播种子,这些行为往往是期望甚多而受益鲜少。
将勤苦奔劳而寻找到的食物埋藏在地下是乌鸦的天性。每次乌鸦找得食物仅用少许填肚充饥,将大部分节余下的做为“伏藏”,以待来日缺食之用。它衔起食物匆匆飞走,认准一个安全地带,便用嘴于地上刨坑,存放食物。为了便于寻找,它会选用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做为标记,观察许久,牢记于心。但是空中的白云总在刹那不停地移动,不一会儿,乌鸦那美好的希望就随着它认定的白云一起飘走,然后永远消失了。当乌鸦急需食物而前来寻找之时,白云杳无踪影,即便找到一朵相似的白云,但其底下的土地中也挖不出食物,它只有失魂落魄地哀嚎。
对于恶人的种种劣迹,通过第三品“观察愚者”与本品“观察恶行”的宣说,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恶人最显著的特征即是忘恩负义,因此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去为他们谋福利,都没有实义,你不可能得到任何回报。他们不会记住你的恩德,永远是一副吃倒泰山不谢土的本性。必要之时,他们会恩将仇报,正如救起落水的恶狗,上岸来反倒咬你一口,好让你刻骨铭心。若是渴望更多的回报而对恶人施以钱财,委以重任,授以绝技,或是鼎力相助,尽心侍奉等,则是大错而特错,誓与愿违,那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买卖”。
有经验的庄稼人都懂得精选优良种子撒播于肥沃的土地,才会有丰硕的成果这一道理。而愚者不观察取舍,不询诘讨教,总是孤注一掷,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将种子撒播于贫瘠的土地上,仍然期望得到丰收。受了委屈的种子联合抗议——稀稀拉拉地冒出几颗又小又瘦的苗芽,作为送信的使者,其余的则拒绝出土。本颂三个事例都犯了原则上的错误,虽然付出努力,寄予厚望,但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引用乌鸦藏食和瘠田播种的例子做铺垫、赔衬,以便再次强而有力地揭露恶人的本性。
若无详细观察前,对谁亦不应信任,
放逸之中出过错,亲友往往成怨仇。
如果没有经过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此之前对任何人也不应信赖。常时放逸、麻痹大意中会出过错,亲友往往也会变成怨敌。
对于一个人的信任,来自于反复详细的观察。如果他的语言、性情、人格各方面都正直可靠,才能信任于他。对方无论是高官或伟人,学者或是乞丐,对之若未经观察或是只经粗略的观察都不能信任。不轻信的理由很多,因世间擅于伪装的狡诈者甚多,他们说出话来言真意切,死人都会被说活。若仅听闻片面言辞、仅观表面现象而轻信他人,于蒙受巨大损失后才大呼上当受骗又有何用呢?那可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放逸是一切过错的根源,世间的许多过错、各类事故往往都缘于放逸。待人处事,若不谨慎仔细,常时粗心大意,不观察取舍,草率行事,轻信别人,最终会损害集体的利益,毁坏自他。比如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板,在接工程后,若自己不精勤,闲散放逸,轻信下属,又不去现场督察,就会导致建筑材料被浪费,质量不达标的后果。有的工程未完全竣工便已倒塌,令员工伤亡,老板倾家荡产不说,还要吃官司。又如寺庙里为常住服务的人,若放逸不负责任,毁坏、遗失、任人挪用或转赠三宝的财物等,必将导致无穷的过患。因三宝的财产都缘于十方信众,无义地毁损后,僧众无法享用,施主也不能增长福德,管理财物的人员必定要负完全的责任。这样的过错引来的后患自是不言而喻,其果报在《百业经》中已有详细的论述。
有些人虽然也很谨慎,但他的警惕性只限于外人,自以为亲友是可靠的,无须观察。但亲友也是人,也有贪欲和嗔恚等烦恼,若疏于对亲友的观察,自己同样会遭受他们的伤害。沿海一带曾经有一位资产数百万的大老板,他经营有方,使自己的公司越办越红火。后来,他安于闲散的生活,乐于养尊处优,便把公司业务移交给自己的亲弟弟。时过一年,弟弟将公司作抵押,以兄长的名义于银行贷取巨款,事后又将公司转卖他人,自己则携家眷移居海外。当银行对其兄索要贷款之时,因无力偿还而气极至狂,成为一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所以,未经观察任何人都不可轻信。
世上劣物虽众多,然无劣人更可恶,
其余劣物可改造,改造劣人除非灭。
世间上劣等的物品虽然很多,但却没有恶劣的人那样可恶,其余坏的东西可以改造,而要想将劣者改造好,除非他死掉。
劣物泛指所有品质不好的东西,动物中有,植物当中也有,在人类生活所需的物品中更多。一提起劣质产品,人们就会皱眉摇头,长嘘短叹,绝对找不到一个“崇拜者”。虽然劣等物品对人类无益甚至有害,但没有劣人可恶,若劣物劣人并到一处强迫人去选择,那么稍有智慧,明事理的人肯定会选择劣物而舍弃劣人。有者感言:“遇此劣物而未遇劣人实乃不幸中之万幸。”何以故,因为劣者心性卑劣蛮不讲理,不求善法,不讲因果,为非作歹,任何地方出现此等劣人便不得毫许安宁。在正士眼里,劣人就象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无可救药,既怕他们又可怜他们。若对其宣讲伦理道德或佛法真理,无疑是对牛弹琴,他们充耳不闻,随时可能对你来一阵“狂轰乱炸”,令观者闻风丧胆,唯恐与其相遇。
劣人比劣物更可恶可怕的主要原因即是劣物可以改造,而劣人却无法改造。比如一间粗陋的房室,经过维修装潢后可以变得华美;贫瘠的土地可以通过施肥、灌溉等方法夷为良田;一件衣服如果款式不佳或穿起来不合身,也可以修改;家电用具出故障都能修理或改装。甚至一座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大型建筑物,如佛塔、庙宇、高楼等皆可通过技术人员的努力,经过一番改造而焕然一新。人们常说:“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也即说明人类是具有深广智慧的高级生命,有能力改造好劣等的事物,故尔人类骄傲地自称为万物之灵。然而对于恶劣的人却无力将其改造,这万物之灵唯独对劣人不灵。很多人做过试验,企图将恶劣之人改造为贤善之士,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换来的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没有研究出改造恶人的新方法。劣人丑恶的品质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并且是在五毒染缸中精心炮制而成的,要想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断除,谈何容易,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对于容貌丑劣的人,可以通过美容术改造为殊妙天仙般的绝代佳人或是英姿飒爽的俊男。但在这里所讲的劣人特指其丑恶的心灵,即使聘招天下能工巧匠云集也无力改造,有志之士的确爱莫能助。此等人堪称“活死人”,即便华陀再世,扁鹊重来也无有“妙手回春”之力。只有在恶人的生命划上句号之时才算是对他做了相似的改造,那时街坊邻里乃至亲戚朋友都会拍手称快:“他终于死了,感谢上苍。”除此之外,世间上不可能找到一个改造劣人的办法。如呷单派大德云:“弟子若愚痴,闻思可增慧,若人格恶劣,则无法改变,故不应摄收。”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恶人都是最可怕的,令人生惧的程度比之虎豹狼等猛兽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用百种知识来,助利劣者亦不喜,
凡诸亲近人成敌,此乃劣者之特征。
即使运用百余种知识来帮助劣者使其得利,但他也不会生起欢喜之心,凡是与他亲近的人最终都会变成仇敌,这些即是恶劣人的特征。
“百种”即各种各样的意思。对待恶劣的人,无论用智慧、学问还是欲妙受用来帮助、利益他们,欲使其生起欢喜,但劣者不生欢喜反生嗔恼,这即是恶劣人的特征之一。比如提婆达多,佛慈悲地将其摄为眷属,授以甚深解脱妙法,苦口婆心地教导。但他利令智昏、无有满足,不忆念佛的恩德反而嗔恨、嫉妒佛陀。他犯下了三大忤逆之罪:推倒高山,企图镇压佛祖,伤佛脚趾;又放纵醉象害佛;离间僧众,并杀死众多比丘尼。
如果给人格贤善的人传授显密甚深窍诀,或者开示一些基础佛理,他们就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喜地顶礼、膜拜,千恩万谢无以言表。如是佛法于恭敬中求,他们定是受益不浅。但对于恶劣的人,道理讲得再清楚,他也不会接受,行为反而越来越坏,态度也越来越恶劣。凡是与他接触、亲近的人最后都将变成他的仇敌。在交友的过程中,他们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今天跟这个人好,明天又去讨好那个人,然后游说诋毁,挑拨离间。结果凡是与他相识的人都跟他产生了矛盾,有多少朋友就有多少仇敌,这也是劣者的特征。
作者介绍恶劣人的众多特征,其目的是为我等擦亮眼睛,明辨取舍好人和坏人。在没有证达大平等的境界前,善恶取舍是极其重要的。
劣者无论再改造,性情不会变贤善,
煤炭无论再改造,其色无法变雪白。
恶劣的人无论怎样改造,其性情也不会变为贤善。好比煤炭,本性为黑色,无论对它怎样改造、洗涤,其颜色也无法变成雪一样白。
前文明示,对劣者传佛法或讲世间道理都不能令其改恶从善。他的性情、人格、品质、言行无一不是恶,如是“本来面目”无法改造。此类人生来粗野凶恶,常时残害、欺凌众生,无有慈悲良善之心。他们胆大包天,违法乱纪,犯下弥天大罪而被公安人员“摄受”入狱,于农场等地进行劳教改造。在狱中他们也会耍手腕,百般讨好看守,装出一副改造好了的贤善之态,以便减刑,提前释放。一旦出狱,他们就如出笼之鸟,重获自由,却未得“新生”。他们恶习难改,重操旧业,又将从狱中烂友处学来的作恶绝技付诸实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又蹲进了监狱,如是反反复复,只要不判死刑,便视进牢狱如归家,毫无惧色。
又有一因果面前的“英雄”,口吐“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类的豪言壮语。这种愚痴的劣人自称效仿地藏菩萨,欲去地狱走一遭,了解狱民疾苦以便救渡。他们以愿力不能去,便想方设法以业力前往。造恶业竟也如此理直气壮,完全不懂佛法的真义,仅是断章取义,歪曲、篡改历来用以攻击邪论恶敌的法宝。中正之论从邪恶的嘴中说出来也染上了邪恶的色彩。恶劣人的性格确实无法改变,下地狱不怕,又何必学佛呢?违犯世间法规进监狱,就算判无期徒刑,也最多关你一百年。但无间地狱的寿命是多少劫,学佛之人应该很清楚吧,那金刚地狱就更不用说了。若真下地狱,他们也许不会再这样狂妄、顽强,被阎罗狱卒抓走的时候,溜须拍马也无济于事,阎王善恶分明,铁面无私。恶劣的人的确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放着解脱大道不走,硬往地狱钻,虽得珍宝人生,终不能被善法调伏、改造为贤善之人。
比如煤炭,内外俱黑,本性如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如用洗衣粉、漂白粉、肥皂之类的东西浸泡或钢丝刷洗刷,都无法使它变成白色。有些脾气暴劣的人,进入佛门后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依法对治:“我是个坏人,脾气很不好。”遇到逆缘时,会想:我乃佛门弟子,不能生嗔,否则有失佛法的庄严。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说明他是个可以改造的好人,而真正的恶劣者从来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就自然无法改造了。
遭受恶人所欺处,遇见贤人亦会舍,
如被毒蛇所害处,虽见金链亦逃避。
在曾经遭受过恶人欺骗的地方,受骗者遇见贤善圣人也会舍弃。正如在被毒蛇伤害的地方,被蛇咬过的人就算见到金链也会吓得逃避。
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世上许多邪恶的勾当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的,而许多伤害也是在爱的名义下实施的。卑劣之人行骗的高超技艺着实惊人,有时假的比真的看起来还要真实。于是人们往往把李鬼当成李逵,而真的李逵来了,却被当成假李逵。但是假的终究要露出马脚,一旦假面具被戳穿,显出丑恶的本面,人们便痛悔不已,连呼倒霉。在被恶人骗了很多次以后,人们有了经验教训,“免疫”能力也增强了,也就是说警惕性大大提高了。在这种状态下就算是遇到真正具有法相的贤者也会满心怀疑,不恭敬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比如外道邪师误导民众,宣扬放纵欲望、作恶为功德、无勤得安乐等邪说,自己则装出一副洒脱自如的样子。当亲见外道师烦恼深重,贪婪暴敛等丑恶本面时,人们大失所望,心想:宗教全是骗人的把戏,马列主义、无神论说得很有道理。并发誓不再学任何宗教。又如在台湾有大量从尼泊尔等地过去的骗子,他们穿着庄严的僧衣行骗。早期,台湾的佛教徒信仰甚笃,对所有的出家人都恭敬供养。很多人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行骗,有些去“灌顶”,有的去“传法”。他们什么仪轨都不懂,只是拿一个手鼓无有章法地乱打一气,嘴里“呢呢、啊啊”也不知是那一国的语言。据说这类人有一个专门的团体,他们先在尼泊尔搞个假护照,到台湾后就给信众发通知,预告“传法、灌顶”的时间和地点。届时,他们拥簇一位肥头大耳、面色白皙的人当“活佛”,在众目睽睽之下,恭恭敬敬地将其送上法座。这位“金刚上师”灌顶时什么仪轨都没有,什么心咒也不念,只是在一连串谁也听不清的呓语中加些“彭彭、札札”将法器置于信众头顶,只念“嗡,阿比肯扎……”(阿比肯扎为梵语,意即灌顶。)灌顶结束后诈骗集团股份公司的成员便开始分享胜利果实。首先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灌顶,继尔人员渐减,最后真相大白便无人问津。经过几次类似的折腾,当真正的高僧大德莅临之时,他们也不敢去亲近依止,便用“警惕”的铠甲保护自己,多可怜!这里不是说佛教徒爱骗人,是说不懂佛法不信因果的人,利用佛教行为来牟取暴取,此类虚伪的恶人于其他各宗教和党派中都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就象某人曾在一处被毒蛇咬伤以后,当他再次经过此地时,心有余悸,即使一条金链摆在地上,他也会疑心是毒蛇,使内心的恐惧感平增几倍,不考虑不观察拔腿就跑。此人并非不爱金子,而是担心被蛇咬的恐惧感作祟。所以,在曾受骗子欺诳之地,佛教大师非但不会受到尊敬,反而会被当作骗子而受人攻击。
恭敬之境即圣者,恭敬劣者即祸根,
乳汁对人是甘露,若喂毒蛇则增毒。
真正应该恭敬的对境是德智双具的圣者,若恭敬恶劣的人即会因此而埋下祸根。好比乳汁,对人来说它是无上甘露,若用来喂养毒蛇,则只会使其增盛毒素。
圣者即是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或是修证圆满的高僧大德。有殊胜的功德者,慈善、和蔼、乐于无私奉献,凡事都以众生利益为出发点,对别人施以的毫许恩德也牢记于心,这些都是高尚的行为。他们即是圣者,也是最殊胜的恭敬对境,对彼等恭敬承侍或供养则有利又有义。佛门中人对上师更应恭敬,因为上师是一切加持的来源。若人缺乏恭敬心,则傲慢心横梗于胸,因此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样就连世间上的智慧也不能提高,那又怎能生起证悟的空性智慧呢?
对于劣者却不能恭敬,因为劣者没有功德和智慧,恭敬他们非但无益,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正因为你的恭敬,劣者会觉得你是害怕他,一方面他越发骄傲,别一方面他还会想出各种手段来害你,从而使更多人害怕和恭敬他。曾经有一个邪师自称学识渊博,对于各种星相占卜的技艺无不精通。他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用欺骗的方法伤害一些善男信女牟取利养。求神问卦的愚夫愚妇接踵而至,此邪师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口若悬河地高谈阔论,弟子们毕恭毕敬地伏首听令。为了显露自己广大的神通,他指着一个极虔诚的弟子说:“你心怀鬼胎,触恼了天神,不日即将大祸临头。”那弟子闻言,吓得瑟瑟发抖,连声祈求护佑。邪师则装模作样地来回踱步,时而望天,时而跪于神像前,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婉言说道:“你不用害怕,我已替你在天神前求了情,你阳寿尽后直升天界,望你在天神前也替为师多美言几句。你回去焚香沐浴,今晚即是你升天的吉日。”为证明自己的预言,当夜邪师便将其谋害。
恭敬劣者是祸害的根本,好比牛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老少皆宜,经常饮用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使人精力充沛,因此对于人,牛奶可以说是一种甘露。然而用牛奶喂养毒蛇,牛奶一进其体内便转为毒汁,结果只能是使毒蛇更恶毒,助长其残害众生的能力。故牛奶对于毒蛇来说则变成增长罪业之因。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应该明白,同样的恭敬,若对境是圣者则为解脱之因;若对境是劣者则为轮回痛苦的根源。
纵使设法依劣者,然而不会成齐心,
如同麻雀再喂养,彼亦不会安心住。
纵然使尽各种方法去亲近或依止恶劣的人,却很难与其达成一致的目标。如同喂养麻雀,无论怎样努力,它也不会安心地住在你身旁。
高尚的人和低劣的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前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后者却混身带刺,暴烈乖癖,难以接近。即便想尽种种办法靠近劣者,欲使他生起欢喜心,却难于上青天。因为他恶劣的性情促使彼此不齐心,目标始终不能达成一致。一时碰巧芝麻落进针眼里,幸许他会高兴一阵,说几句随顺你的话,但一会儿又“旧病”复发,高唱反调,为所欲为。有的人出于好心欲以自己的才识,崇高的品格感化劣者,初时以柔和语、利他行一步步靠近劣者,博取好感。趁对方高兴的时候便开始婉言劝导:“你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生气,二是做事莽撞。”此时劣者的笑容顿时凝固,霎时晴转多云,继而狂风怒雨,他抓起好心人举手就打:“我什么时候容易生气,又什么时候做事莽撞啦?你可真会瞎编乱造,认识你这朋友倒了八辈子的大霉。”此类劣人无论别人怎么做,也满不了他的愿,其性格始终好转不了。因此干脆不要接近他们,这样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曾经有位隐居深山的老禅师,救得两个落难的盗贼。禅师细心地照料他俩,亲自上山采药为其疗伤,时时以佛理相慰。不到半月,他俩伤势痊愈,体力恢复,便在老禅师的劝导下假意拜佛,而得见寺中珍宝——一尊一尺高的纯金释迦牟尼佛像。他俩不禁内心一阵狂喜,互相对视露出会心的一笑。当晚他俩施展飞檐走壁的绝技盗走了金像。
上述劣人如同麻雀一般情义寡薄。某人喜得一只麻雀,为其制做了一只精致的鸟笼,每天喂以可口的饮食,对它轻言细语地安抚。这样过了很长时间,小麻雀时时鸣叫,声音悦耳动听,主人满心欢喜。一次主人清洗鸟笼,无意当中将笼门打开,那麻雀便如离弦之箭,头也不回地直冲云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麻雀本是一种躁动的小鸟,它自由之时且不说,即使被关在狭小的鸟笼子里,也是跳来跳去无有片刻安宁,主人对它再好,也始终得不到它的好感。所以,对于麻雀般的恶人,真心对他好,他也不领情,不知恩不报恩。度化众生也是如此,对恶劣之人讲佛法只是浪费时间,徒费口舌,起不到一丝一毫的作用,就算佛祖亲临,他们也不会被感化,即是佛所说的“无缘不能渡”之人。这种恶人如果出现在佛友之中,则应毫不吝惜地舍弃。
时常精勤分裂者,甚至好友亦离开,
如同河水常冲刷,岩石亦会出裂缝。
经常挑拨离间、搞分裂的人,甚至最亲密的好友也会离他而去。如同河水长时冲刷的地方,再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
这里又讲了一种恶人的特征——喜欢搞分裂,挑拨离间。他们时常都很精进地在世人之间、佛弟子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说各种各样的离间语,搬弄是非。其精进若用于修学佛法则成佛有余,但他们偏偏精勤于充当张家长李家短的长舌妇,结果无益于己,反害自他。印光大师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有人言:“隐恶而扬善。”可惜此类人充耳不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岂不悲哉!如果分裂的言行仅是一次二次还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但若频繁地挑拨,不用说一般关系的朋友,就连最亲密的朋友也终会分道扬镳。就算好到极限成为一家人,若丈夫经常打骂自己的妻儿,或妻子于丈夫和公婆之间搬弄是非等,这样的家庭怎么能长存呢?总有一天会妻离子散,轻者夫妻反目、父子相仇,断绝往来,重者会导致妻子服毒上吊,儿子弑父的悲剧。本来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皆是以因缘业力而会聚一处,不会恒久,业尽即散,照理应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然而却因恶劣者的暴烈性情不待业尽便匆匆告吹。印度的帕单巴尊者说:“夫妻无常聚时睦,勿起诤恼一家人。”真诚地祈望恶劣之士能通过这些言教的加持而醒悟。
河水或飞泻直下的瀑布常时冲刷的地方,不用说一般物体,就连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通常用此赞美坚强的毅力,凡事持之以恒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里用“滴水穿石”或“水到渠成”的道理作了反面教材,充分展现了搞分裂者所带来的危害。
自己骗人或害他,或谈上师友等过,
彼等若假不必信,或若真实令人惊。
自己招摇撞骗或是谋害他人,或是谈论上师和道友的过失,如果是假的则不必相信,但若是真实的则令人吃惊。
一个人不管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都不应理,骗来骗去,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谎言无论包装得多么富丽堂皇,但其本性毕竟是虚假的,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也正是这个道理。骗人和害人都是因自私自利的发心所驱使而采取的一种愚痴卑劣的伎俩。以这种卑劣的手段虽可达到某种目的,如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不受制裁或有怨报了怨,无怨也因戏弄、残害了他人而快慰一时等,实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变态狂。这些都是不懂因果、无有慈悲心的表现,同时这种行为也是极其可怕令人吃惊的。其中又以杀害众生为最恶,三界中除了地狱以外,天、非天乃至蝼蚁之类的众生又有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贪图暂时的微利而毁坏自己的未来,真是因小而失大,所得也只是南辕北辙的效果。如《正法念处经》中说:“杀一有情命,当一中劫住地狱。”而从地狱中解脱后,因恶业果报的关系还要被杀五百次偿命,可见害有情生命已远远超过其它罪业。明知此理者即应详细取舍以便脱离恶业的羁绊。
再者,谈论上师以及道友的过失也是非常可怕的恶业。上师有多种,如引导上师、灌顶上师、传法上师、皈依上师、忏罪上师等,乃至施予自己一句法恩的善知识都可称为上师。道友也有远、近、密等多种。佛陀教导弟子恭敬一切善知识,团结一切道友,慈爱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视一切众生与佛无异。常具清净心,不可谈论上师及僧众的过失,即便僧众真有过失也不能向人宣讲。尤其不能谈论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过失,否则即违犯密宗根本戒。许多密宗经典都明确指出若对金刚上师生一刹那的邪见,此人就会在金刚地狱中长劫感受痛苦,那可是“万寿无疆”啊!如果讲上师的过失,所得之等流果即是将成为盲哑之人,甚至生生世世不得人生。此理在《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显教经典中也有宣说。
以上诸多过患若是他人居心叵测而虚构捏造,那当然不用去理会,古人说“人正不怕影子歪”,无论别人怎样诽谤,若无中生有,他便是骂他自己,你绝不会因此被抹黑获罪。你若真具有上述那些过患,他人宣说你的过失,无论善心还是恶意对你来说都是极好的教义,鞭策你于修行途中不出偏差。这样就能使智慧的你速时从恶业迷雾中惊醒过来,修正前进的道路。对于宣说上师过失一患,从深一层意义作分析,则具足法相的上师不可能有过失。但有些业障深重的人,不见上师功德,仅见上师过失,甚至将功德视为过患。却不知上师为三世诸佛的总集身,其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调伏、救渡众生而作的示现。基于此,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一致密意一同声地宣讲了甚深窍诀:在听到某人诽谤自己的上师时,自己若有能力则应马上制止;若没有能力或因某种原因不便当面制止的话,即应捂住耳朵不去听,并以大慈悲心远离此人。同理,当听到他人谈论金刚道友的过失时,也不要去相信,更不能去参与或询问了解,应立即制止或远避,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本来不应所说事,他人之前谁讲说?
无论虚假或是真,智者对此当小心。
本来不应该向外宣说的事情,有智慧的人谁会在别人面前宣讲,若人泄露秘密,无论是虚假还是真实,智者对此都应加倍小心。
不应向外宣说的事情于世出世间都有,个人、集体、国家等都有不同层度不同性质需要保密的事情。在佛法方面如密宗所宣说的甚深见解和行为等,于非法器面前则应保密。再者,自己修法的验相也不能随意告诉他人,上师或道友要求保密的事也不能向外宣讲……。华智仁波切于《自我教言》中说:“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特别是那些于自他皆无利反而有害的事情更不能公开宣说。对于此等应保密的事情,了知利弊者有谁敢说呢?智者之行为即是当密则密,纵遇命难也不会随意吐露半句。
对于自他皆无益的语言,比如谈论僧众的过失,若了知某出家人有过失于你自己又有何利;你若将此丑事辗转相告于他人又有何利?你自己起烦恼不说还要将此烦恼传染给他人,让自他同造恶业,这种于自他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之举,作为佛弟子即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所以,遇到这种处境,不管事情是真是假都不能向别人宣说,智者对此应当小心,以“沉默是金”的态度对待。高僧大德欲言之时会详加观察,何言当说,何言不当说,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真伪。如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无利无害话语中,心中斟酌之大事,若于非时脱口出,众人皆知事不成。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传与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密,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凡夫的心中横盛种种分别念,若未权衡利弊而随意宣说,定会引来无穷的后患,那时便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俗语:“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鉴于此,诸大德着重宣说,再再提及的也是“观察语言至关重要。”有志者欲入智者之行列则应将此理牢记于心。
贪欲财富之劣者,虽是亲友勿信赖,
大人面前受贿赂,多被亲友毁灭之。
对于贪受财富的庸俗之辈,即便是亲友也不能轻易信赖,劣者为了自利,随时都可能在大人物面前受‘贿赂’,而最终不得好报,多数人都被亲友毁灭过。
贪欲猛厉的人无论对财产名誉还是权势地位都非常贪着,而且贪得无厌,永无满足之时。这种人是不可以信赖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概不可信任。他们良知泯灭,利欲熏心,在大人物的厚利诱惑之下便顾不得什么恩情、亲情、友情,肆无忌惮地卖友卖亲,甚至杀友杀亲。
以前有位菩萨化现的鹿王于森林中度化众生。一日,一人失足落水被急流吸卷而时隐时现,命在旦息,他嘘唏啼哭:“龙天圣灵,为何不怀愍搭救我这危难之人?”鹿王寻声而至,立即跳入水中将他救起,那人感激涕零,倾言:“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报答您呢?”鹿王说:“如果别人知道我的住处,便会加害于我,你只需对我的下落作保密就是最好的报答了。”落水之人满口答应,承诺之后就走了。
事后,当地国王之妃夜梦鹿王,毛有九色,角白如雪,美丽非凡。王妃欲得九色鹿,以其皮毛做衣,角做拂尘柄,朝思暮想,忧盼成疾。她趁国王探病之机述说了心中欲愿,国王说:“爱妃勿忧,我乃一国之王,何愁得不到这九色鹿。”于是下令征求:抓获九色鹿者,封以官吏,奖赏金钵银粟。落水之人闻之喜出望外,暗自思忖:天助我也,得此重赏可以享乐终身,鹿自己丧命,与我何干?他顿生恶念,违背誓言,当即禀告国王:“我知道九色鹿的下落。”言毕,落水人马上受到恶报身生癞疮,但他财迷心窍,不顾一切地对国王说:“此畜牲具大神力,需国王带兵前往,否则谁也抓不住。”国王即刻带领众兵随落水者一起来到鹿王所住林中。当时鹿王正在睡觉,惊醒过来已在王军重围之中。鹿王冷静地四下环顾,然后径直走向国王,说:“大王住在深宫之内,是怎么知道我住在这儿的呢?”国王手指癞者:“他告诉的。”鹿王闻言,泪如泉涌:“大王,此人曾经落入水中,向天哀呼而无人挽救,是我不顾性命将他救出。他为报答我的恩德,曾发誓不向人说出我的住处。如今看来,此人没有良心,恩将仇报,还不如水中浮木。”国王听后惭愧不已,惊呼:“我的子民不讲信义啊!可耻!可恶!”严厉呵斥落水人并令他悔罪,随即解围回宫,颁布圣喻:任何人不得伤害此鹿王,违令者判以死罪。
由此公案揭露出劣者的卑鄙,这类人贪求财利,不顾惜恩情、道德、良心、仁义。又有两位相依为命的兄弟,平时感情不错。一次老大在外面杀了人,详情只有其弟知晓。事后被害者的家属许诺:说出凶手者,定以三千元作酬谢。弟弟闻之顿萌贪念,迫不急待地前去告密并收下了赏金。所以贪图钱财之人是人生大敌,智者何时亦不能贪恋财物,同时也应防范此等贪财的卑劣小人。
口说害人之语者,此等怨敌易制服,
心恨口说利人者,此等怨敌难制服。
仅在口头上说要害人,这种怨敌很容易被制服。而心中愤恨,口中却伪善说利益他人之语,这种怨敌是很难制服的。
此颂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来宣说制伏敌人的方法。一类人经常把害人挂在嘴上,说什么“我要杀他、揍他”,总喜欢将心中的怨恨不满通过咆哮发泄出来。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的厉声狂吼便是给对手通风报信,提醒其注意。比如他说:“我明天要用枪来收拾你,等着瞧吧!”这样就能使对手防患未然,可以躲避或收缴其枪刀等方法破其战术。前文已明示“懦夫仅嘴说灭敌,远见怨敌恐叫号,战场遇敌敬合掌,返回家中说大话。”这种怨敌没有什么真实本事,只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罢了,所以很容易被制服、摧毁。
另一类人把仇恨深深地藏在心底,暗中发誓:“此仇不报非君子,总有一天,我要……”而在表面上他不会显露分毫害人的行迹,所说尽是甜言蜜语:“我俩可谓是不打不相识,通过观察我认为您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挚交。您的胆识、才能令我钦佩,若能常时亲近您做牛做马也甘愿……。”这样一说,对方将心比心,以善眼观待一切众生,深信这一番“肺腑之言”,便放松了警惕,认为我们以前虽有些摩擦、过节,但现在看来已经化敌为友了,他既然如此看重我,我也自应扶持善待他,大人不记小人过,且以“你敬我一尺,我必敬你一丈”的坦荡胸襟对待劣者。却不知这阴险的怨敌城府颇深,早已在心里制定好一系列对付、伤害你的策略,随时可能向你进攻。所以,这样的敌人是很难制服的。
了知上述道理,作为一个智者无论行于世间,还是致力于出世修法,在人与人交往之时切不可轻信甜言蜜语,而应仔细观察,善加抉择,以防被人暗算产生不必要的违缘。